外地女子来重庆就医,吃饭点单时强调了三次不要放辣,但回锅肉里还是有青椒和辣椒。女子要求重新炒一份,店家拒绝,显而易见也不愿退钱。于是女子愤然报警,最终在警察的调解下,店家退了钱。
这件事女顾客做得没有错。一位患病的外地人在陌生城市吃饭,却遭遇这样的麻烦,除了求助警察,她没有别的办法。
通过这个纠纷,结合我在外面吃饭几十年的经验,我发现一个无比简单,但很多店家却不知道的真相。
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吃辣,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吃辣。
有些人不愿吃辣,纯粹是因为不愿意吃,没有其他原因。
还有些人是真的不能吃辣。实际上,每年都有因吃辣致死的案例。2025年4月,郑州人民医院接诊了一位26岁女孩,她吃完麻辣火锅后嗓子疼,从就诊到死亡仅10分钟,原因是急性会厌炎。她的身体状况本就不允许吃辣椒,哪怕是一点点。
很多人都知道吃中药时不宜吃辣椒,因为会影响药效和加重病情,其实吃西药也是一样,治疗期间尽量不要掺合辣椒。凡是身体不健康的人,都应该慎吃辣椒。
辣椒本身并不是养生食材,因其刺激性较强,患有消化系统疾病、肛肠疾病、口腔咽喉炎症、皮肤敏感炎症、心血管疾病、妇科炎症的人群,都不适合吃辣椒。
所以,对一部分人来说,辣椒是每顿饭都不可或缺的下饭“神器”,但对另一部分人来说,辣椒却如同“砒霜”一般的存在。
说到重庆,因为工作原因,我曾多次去这个城市出差,凡是需要加辣椒的本地菜,我一概回避。曾经我也认真告知店家,做我的菜不要加任何辣椒,但端上来的菜里却还是有辣椒。这样的不愉快经历,我已经有过很多次了。
综合来看,我所经历的“告诉不放辣却偏要放辣”的店家主要有以下几类:
第一类,麻木不仁型。对顾客的要求完全无感,顾客说顾客的,店家做店家的,顾客的话店家只当耳旁风,左耳朵进右耳朵出。
第二类,辣椒信徒型。店家明明知道顾客的无辣需求,但无奈他对辣椒有一种“迷之信仰和狂热”,非要加辣椒,哪怕冒着激怒顾客、顾客拒付的风险,也要硬加上。甚至前台得知顾客不吃辣的信息,传递给厨师后,厨师却愤愤不平地往锅里甩一大勺辣椒,仿佛顾客不吃辣椒就不配活在世上。
第三类,厨艺自恋型。店家明确知道顾客的无辣需求,也勉强降低了辣椒的量,但还是要坚持加一点辣椒。因为他认为他家的传家菜不加辣椒一定不好吃,到时候顾客还会找他麻烦,所以坚持放辣椒让顾客尝尝。如果顾客说不好吃,那一定是因为辣椒加少了。
第四类,无法沟通型。这类店家具有杠精人格,固执地认为既然自己爱吃辣,顾客也一定爱吃辣,所以一定要加辣椒。至于顾客一再坚持说自己不能吃辣,他却一再坚持回复:“不,你能吃,你怎么能不吃辣呢?”
其实,上面说的这几类店家,完全可以拒绝顾客下单,告诉顾客不加辣椒这菜他们就做不了,让顾客另找无辣的餐馆。但店家又舍不得丢掉这份生意,最终把服务质量搞得不三不四。
所以,总结一下,明明顾客已经告知店家不要加辣椒,但还是被加了辣椒。无论怎么辩论,这其实是服务观念落后的问题,跟不上就是跟不上。
当然,这种情况在全国的餐饮服务业都普遍存在,但为什么要强调重庆呢?是因为重庆作为全国的直辖市、特大城市、中心城市,其服务观念却显得与地位不符,和沿海城市存在极大差距。
其实,纠正服务观念首先有利于店家,其次才有利于顾客。
在沿海城市,尤其是香港、广州、深圳、杭州、上海这些地方,如果一位顾客提出不加辣椒等要求,店家会意识到顾客可能不只是口味问题,还可能存在身体健康问题、过敏问题等,所以会对顾客的要求格外重视。毕竟,如果顾客因为吃了一顿饭而住进医院,那自己的店可就惹了大麻烦。
但在重庆,可能是本地豪爽之气过于浓厚的缘故,本地店家们普遍缺乏这种意识。他们意识不到,对于餐饮业来说,食品安全不仅涉及食品卫生,还包括各种忌口措施。食品不仅要无毒、无害,符合应有的营养要求,还不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任何急性、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。否则,惹上一场诉讼官司,有些店可能赔到破产倒闭。
当然,我相信不久的将来,这个差距一定会填平。现在我去重庆,都是尽量找年轻人开的店,因为他们的观念相对开放,更容易沟通。